五六万士兵需要谋出路,大同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也需要重新规划一番。
整个大同江以北总人口还不到百万,也就西京(已被杨德改为平壤)和北安州繁荣一点,其他地方都比较荒凉。人们逐水而居,有的女真人还是以小部落形式存在,基本上是没组织的多。所以杨德不能把几万兵撒出去就万事大吉,他还要通过这些兵来改变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
第一步,在军队解散前,杨德先在各地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奴隶解放运动。越是困苦的地方,奴隶制越是盛行,这也符合自然规律。因为困苦的地方单户百姓很难独自支撑下去,他们不是只能主动投靠就是被人抓去变为奴隶。
但现在此地既然是华盟的,那奴隶制也应该结束了。对杨德来说单户百姓还是有多种方式来生活的,雇工制,合作制,集体制等等都可以,他自己还打算搞些大农场来种植棉花。
杨德的解放运动开始时并不暴力,只要求奴隶主们自己主动解散奴隶,还奴隶的自由和改用雇工制。但只限五天,五天一到,乖乖听话的都没事,有不听话的,军队就进场开始清算,奴隶主抓起来,家产一部分给他家人生活用,其他全部收缴。
有了典型,在刀剑的威胁之下,各地奴隶主只好纷纷释放奴隶,有的是改用雇用制开始发放工钱,工钱还不能太低否则也没人来;有的干脆带上家财走人,当然奴隶是不允许带走的;也有的放了奴隶后就在那看着,看官府怎么来解决奴隶的吃饭问题。
杨德第二步是要求部分年龄稍大的士兵就地落户,落户的可以配给一个女人、一块地和十贯钱,并还可贷款买地发展生产。释放出来的奴隶中可有不少是女人,而且苦寒地方稍有能力的男人都有很多女人,他们自己也说不清这些女人是老婆还是奴隶,现在在威胁下都以奴隶的身份给释放了出来。这些女人还不容易被重新雇用,结果却被杨德一举两得的利用了。
这些士兵原来什么身份?他们有的本是富户家的家奴家兵,有的是混不下去才到军中混饭吃。如此好的条件哪还不欣喜,就纷纷要求落户。可女人就那么多,不组成家庭是不允许落户的,没有安稳的家,他们就是不安定因素,这就是杨德不在半岛上搞落户的原因。
最终有两万多人就地落户,杨德再以这些人为基础搞合作型农村,把分散出来的单户重新整合起来共同开垦生产。
第三步,杨德再把剩下的三万多人一分为二,一个为农垦兵团,一个为建设兵团。农垦兵团开往大同江沿岸搞屯田驻守;建设兵团开始建设进各地及一些通往矿山的道路。在这一块地方暂时是没什么外部威胁的,杨德可以放心的把他们放在这里,再以军事化的管理来慢慢的改造他们的思想。
释放出来的没人雇用的奴隶最后被杨德包圆了,划了个大农场去种植棉花。让那些准备看好看的原奴隶主们后悔莫及,马上要开始春耕,他们却找不到人来干活。而那些老老实实重新改为雇用的人则庆幸不已,不过他们相对来说也还算是好人,好人还是有好报的。
最后杨德再把郭得胜作为新组建的五师师长留守平壤(西京),第五师现在还没火枪兵,只有挑出来的一万五千个原来的辽兵和高丽兵,但守守此地也没问题。
刘奎四师的一千多火枪兵和一万原辽兵则负责留守开州、保州等地,那儿接下来可能会面对女真人的反扑。
等杨德大致安排好,时间已进入了四月份,杨德白天忙忙碌碌,晚上却有娇媚的潘金莲来安慰,倒没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等他定下心来才发现自己该到辽东去了,辽国、渤海国以及金国对辽阳的争夺也快要出结果,他得去坐镇应对。
杨德是在北安州登船出海的,站于船头回望海岸,杨德不禁有点开心。历史上高丽就是在此时开始不断向北拓展,碰上了一个已在白山黑水之地呆够了的、只想进入花花世界的主人金国,竟然也得了不少地盘。后来更是凭此从明朝手里骗来了整个图门江以南地区,挣下了大半个北朝鲜。可现在不管以后如何,他们是不可能有此好事了。
杨德先到了獐子岛,岛上的造船业已大多移到半岛上,此时只有少量的人在制造几艘快完工的船。但岛上此时并不显冷清,反而更热闹,远处不时传来隆隆炮声和枪声。现在獐子岛完全是个新军培训基地,每期两千多人,四个月一期,在不断的训练新兵。
如果只是学会开枪,是不用这么长时间的,但这些新兵并不只是学枪,他们还要锻炼体能,要培训纪律,要学习拼音文字,要学习新的思想。实际上四个月都很紧,新兵们整天累得象狗一样大喘气。不过最后出来的士兵在身体气质、精神面貌上都焕然一新,很有点后世人民子弟兵的味道。而且他们训出来的天天操练、天天学习的习惯也将伴随自己整个士兵生涯,强军就是这么来的。
杨德细细地在基地转了一圈,非常满意,基地运行情况在李大牛的操持下并没有任何走样。原来被扔在这儿的几个宋国秀才也热爱上了教大头兵的这份事业,要论学生,他们也有几千个了,每个碰到他们都会恭恭敬敬叫一声“某教授”,这和教小屁孩的感觉完全是两码事。通过几十遍、上百遍的教导工作,在潜移默化之下,他们自己也完全相信了教科书上的内容,一些内容在他们嘴里更是讲得有声有色、声容并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