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能说明一个国家的强盛和富足的标准其实并不高,百姓都能有口饱饭吃都已经是盛世了。若再能隔三差五的吃次肉,那就是天堂生活,是比原来的小地主还地主的生活。
不过说是容易,但做起来也不是太简单,关键是要彻底改变原来的分配方式,要提高劳动效率。
改变分配方式就是要打破普通百姓只能去佃地种的方式。佃地种不但效率低而且都会被地主算好你刚有口饭吃,吃不饱饿不死。遇到荒年更是由佃户在承担损失。
而且现在给百姓赊买地,也不是长久的方法,过上几年,碰到什么天灾人祸,地又会被大地主弄去。
所以,杨德要把种地变成工作化,农场化。以农民拿工钱的方法来改变原来的分配方式。这样以后土地可以搞多种生产提高效率,农民有个旱涝保收且不再被土地拴住。
再配合愈来愈多的工坊商业吸收劳动力,农民就再不可能被地主钳制和压榨。而社会的生产率却在提高,物资、物品在丰富。这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模式。
可这一个过程并不是能很快达到的,而且那些地主的眼前利益必然会遭到损害。
因此现在杨德根本就不会想去吞宋国的土地,而是想先把现在的地方好好经营好,只要将来能和宋地有个巨大的反差,那最后吞下宋国时就可以省时省力省麻烦。
而相对宋国来说,那些番族却没那么多麻烦。一个是他们本来就生产率很低,那些部落主、奴隶主也不富裕,很容易满足。二则这些部落主、奴隶主也是军事力量的组织者,在征服中就会被消灭,不像宋国有那么多的地方大族。
自然而然,杨德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在建设自己领地的同时,把军事力量放在番族身上。在这一点上杨德确实没有欺骗宋国。
在摆平宋国后,杨德就专心致志的组织发展新地。
几十万宋兵成为了基础设施的主力建设者。打着不同旗号,实际都是杨家的产业也纷纷过来设坊开厂。
要讲短期发展的速度,计划经济要比自由经济快得多,而控制了国内大部分经济运行的杨家王室集团,实际上就是变相的计划经济。
不管现在产品的市场如何,反正是按人口情况在各地大开各种工厂作坊,那怕是做出来只能发给工人也没关系,因为这是一个市场培育的过程。
一个是要打破人们自产自用的状况,另一个是丰富市场上的商品种类,改善人们的生活。
经济活动说穿了就是个没有需求也要创造需求的活动。
地是固定的,粮食出产也是有限的,若人们把眼光只放在一口饭上,那人们的生活就始终不会丰富起来。
而事实上人们也并不需要把所有的间都花在土地上,现在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工坊来把闲置的劳动力使用起来,来创造更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最终又是这些人在使用,经济的本质就是这样。后世的人们生活条件很好,但日子过得也很忙碌,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若没人来组织是不可能启动起来的,因此杨家集团就成了各地经济启动和发展的发动机。而且也只能是杨家集团来干,别人一个是承受不起初期的亏损,另外也没那么多新的东西或新的点子。
人们原来平静而缓慢的生活在被打破,早上起来匆匆在自家地内除一下草,就马上来到工坊或其他打工的地方工作。生活变得忙碌起来,但口袋内的铜板也在增加,脸上的笑容也在增加。
工作换来了铜板,铜板再去买自己或别人做的东西。
杨德在用后世的知识和经济规律把国民们都变成一只只勤劳的小蜜蜂。但他自己却不能像蜂皇那样坐享其成,他也同样忙忙碌碌。
忙开经济就开始着手军队建设。
短期的军事目标已明确,还是金和辽。但以后的作战模式又不一样了,以后将要进入广阔的草原了。
开了好几次军事总结会议,那些草根将军们也总结了不少经验,其中有一点,就是机动能力的问题。
一旦敌人逃跑,华盟军往往只能干瞪眼。以这样的情况来进入草原作战,可不是个好事。
于是骑兵建设又再次列入了议事日程,开始增加骑兵的比例。而为了增加战场的存活率,相应的装备也需要大量的配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