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次平夏之战中,宋国派了两个阉人作主持是有原因的。
在这里面虽然也有如文官不知军、武官不好赏的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赵佶这个皇帝。
赵佶是书画达人,是标准的文人,但他显然也是有着一颗书生般的容易骚动的心。别人把阉人只用作监军,他却把阉人直接用作为主帅,因为阉人代表的是他,阉人在攻城掠地,就等于是他在攻城掠地。虽然这是出于文人般的想象,但给他的感觉就是这么好。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赵佶还是一个较有激情、想有点作为的皇帝,只是在原本的轨迹上出了个金国,现在的轨迹上出了个华盟,他就成了个轻佻和好大喜功的皇帝。不过现在还没到给他盖棺定论的时候,他现在还是英明的道君皇帝。
虽然赵佶在燕地上摔了两个跟头,但这次他对平夏是寄予厚望的。他的哼哈二将童贯和谭稹的每一个举动都牵动着他的心,前进、后退就好象是他在领军。这就像他在作画时把想象落在纸上一样,一切都显得那么的真实。
但在后来传回的战报却出了他的想象,这不是战报上的消息不好,相反,战报报的是喜讯、大喜讯。只是童公公前日报的是前有强敌阻挡,今日却说拿下了整个兴庆府;谭公公昨日还在报西夏军反扑凶猛、四处狼烟,今日就全拿了西夏的河南之地。
一切都是那么的毫无征兆,可也让他无法去想象,这就像是想要把两个场景描绘在一幅画面内却怎么也拼凑不起来一样。这让一直是想象成是自己在战斗的赵佶有点一脚踏空的失落感,没有过程,没有紧张、激动和期待,也就没有了最终的快感,赵佶拿着喜报却怎么就觉得自己高兴不起来呢?
正在拍手相庆的众臣们见此为之一愣,呃,官家有不满意的地方?
于是他们就开始仔细回想战报的内容,可觉得没什么问题呀,我大宋的目标可是都已达成,夏国人赖以为生的地也就东则横山,西则天都、马衔一带的河南膏腴之地,这些地方不都是落在了大宋手里吗?其余地方大多不堪耕牧,我们拿来也无用啊,全给了华盟也无所谓。
难道是西夏国主跑了?可华盟军不是在追击吗?就让他们去打好了,宋在内,华盟在外,有个更外的西夏国主不是对大宋更有利吗?再说我大宋也并不适合去灭夏国,不管怎么说,西夏也是朝廷册封承认过的藩国,硬要消灭它这会使其他藩国人人自危的。现在我们只是去拿回被侵之地和祖宗之地,这却是在哪儿都能说得出理来。
唔,难道是为了半个兴州城?这也很有可能,哪有把城也一分为二的,何况还是西夏国都,这说起来总有点脸上无光、不能毕其功的样子。
可是,官家你难道看不出来?这地多半是人家华盟拿下的,他们这是给大宋面子才给了半个兴庆府。要不怎么没多少战斗的内容,拦在我军前的晋王察哥反成了华盟的俘虏?只是这种事都是大家心知肚明却不能放在台上说的事。何况还关系到华盟,承了人家的情再要去得寸进尺这事可不好办啊,若闹将起来,弄不好还要把自己已有的光彩给涂黑了。
众臣想不明白赵佶那不明情绪究竟是何原因,但不明白归不明白,在这个光景却是也不能让官家由着性子乱来,你心里再不满意那也要把前面的功劳给落实了再说。
群臣们确切的说是宰执们在接到战报后就已决定了,现在就要做总结,西夏国主跑不跑,都已和宋国没关系,反正前期所定的拓土占地目标都已超额完成。就算是西夏国主回来再攻,那也是另一个守边之战了。
于是他们就按剧本开始向皇帝道贺,山呼万岁,满朝文武纷纷高歌颂德不把皇帝捧得飘飘然就不罢休。
其实赵佶的心情也就和作坏了一幅画一样,来的快去的也快,根本就没有朝臣们所想的那样复杂。他很快就被众臣的颂贺之言拍得心花怒放、飘飘欲仙,直把自己当成是得道真君。
接下来就顺利成章,自然是论功行赏。终于有了一个本朝前人所不及的不世之功的宋廷君臣就你好我好大家好,官家给大臣们提高一个等级来行赏,百管则纷纷上表请求管家加尊号,上下都陶醉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另外在西北边境上宋廷也迅速派遣了地方官员,正式把各个地方纳入行政管理。所有参加的军队也通过论功行赏重新作了调整,按边军来重新布置。
这些行动都很快,快的连那些领军将领都没意料到,他们还以为一切都要等夏国的最后结果出来才会定呢。虽然他们现在已知道夏国从皇帝到所有大臣都被华盟抓了,但朝廷这次的行赏效率也太快了点,显然所有的决定都是在最后结果出来前就已定了。
那朝廷那些宰执们是真的想早点论功行赏吗?
不是,这从他们和华盟的联络中就可看出一些端倪来,“我大宋已按约出兵,现在西夏也已然被废,然我士卒久阵厌战,急于要求论功行赏,所以接下来我大宋就不参与贵军的行动,其它地方也任由贵军去取。”
这虽然是有点得了便宜就不想再出力的嫌疑,但也可说成是野心不大,有了块好肉就去享受了。而他们真实的目的是通过早早的总结来结束所有的军事行动,也早早的把宋军和华盟军分开来,和华盟划清界线。
更进一步讲,他们其实是恐惧了,在心底里感到了恐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