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治魏党九
后世有言:“上边一张嘴,下边跑断腿。”此话放在这个朝代也是无比的正确。
崇祯皇帝一声令下,王承恩曹化淳两人就马不停蹄的各自忙活开了。
信王府内,王承恩眉头紧锁,一沓子厚厚的人名册依旧摆放在书案上,身边几个太监紧张的肃立两侧,目不转睛的盯着这位刚刚上任的司礼监秉笔大太监兼任东厂厂督的主儿,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这是王承恩最后一次在信王府办公了。圣上已经在乾清宫旁边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办公场所,但是目前,他还不准备过去,他需要冷静下来,把最重要的宫内事宜安排稳妥,确保圣上宫内安全,这才是最大的任务。
名册分为两本,一本是自己前几天写好的,是根据自己对每个人熟悉的程度和家庭情况,计划安排的;另一个是魏忠贤调整完毕后的名册,这个名单上的人自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圣上已经明确,这里的人全部都调出皇宫,安排到皇庄劳动。这样减轻了自己对于这部分人进行区分的精力。
看着厚厚的名册,他忽然想起一个人,急忙按册查找,看完名册上的记载,他略一思索,抬头问道:“陈华新,王建这个人你熟悉么,把他的情况说一下,”
站立在旁边年长一点的太监想了一会,躬身回答:“回王公公,王建,南直隶皮县人士,家境贫寒,六岁净身入宫,初入宫内为杂役,因勤快伶俐,得先皇张皇后赏识,转到身边伺候,现在据说在圣上乾清宫做值守太监。”
“嗯,卢九德呢”他接着问,
“回王公公,卢公公南直隶扬州人氏,家境贫寒,六岁净身入宫,崇尚武艺,现在御马监任职,年长我几岁,是小人的好朋友。”
王承恩点了点头表示满意,对眼前这位陈新华陈公公,他早就熟识,他们是同一批进入宫内的小太监,从做杂役开始,一起共同相处了十年,他的记忆力极好,平时还爱打听一些事情,接人待物心细如发,憨厚朴实不善巴结,这在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大内深宫是特别少见的优质品格,所以,陈公公还在宫内司设监做一名普通的太监,王承恩则机缘巧合的到了信王府,两人也就此分开。不过偶尔出入皇宫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找机会一起见见面,聊聊天。也正是如此,这次由王承恩主理的宫内“政审,”便把他叫到信王府来,协助自己做好这件大事。
按名询问,陈公公和其他几位太监都开动自己的大脑,把自己所熟悉的人都一一详细的向王承恩做了介绍。
这是一件极其繁琐而又复杂的工作,几个人一直忙碌到深夜时分才告一段落。王承恩决定天亮以后进宫再跟重点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考核,这事他必须做好,做到万无一失。
就在王承恩忙的焦头乱额之际,曹化淳也没闲着,在锦衣卫锦衣卫都指挥使洛养性的见证下,进行了短暂的交接,来不及安排其他事情,就急忙返回宫内,来到了崇祯皇帝为王承恩安排的办公地点,刚刚坐好,就安排门口值守的小太监把王德化给叫来。
同样也处于软禁状态的王德化一早就写好了自己的交代材料,准备出门面见圣上呈递自己的条陈,门口都没出去,就让侍卫亲军和锦衣卫的人给堵回屋里了。恐惧和烦躁让他在屋里来回不停的踱步,刚刚过了午时,就听到门口有小太监叫他,急忙出屋,在护卫亲军和锦衣卫的共同看护下,他来到乾清宫旁边的一座房间门口,小太监示意他独自进去。
推开房门,他抬眼一看,屋内书案后边,端坐着的是他以前在信王府内熟悉之人,曹化淳。
曹化淳此时也目不转睛的盯着刚刚进来的王德化,两个人一时之间都陷入了沉默。
半晌,曹化淳开口道:“王公公许久未见,一向可好?”
回过神来的王德化明白了,这个以前在南京待罪闲置的曹化淳此刻坐在书案之后意味着什么,他急忙抢前一步,躬身施礼:“有劳曹公公挂念,咱家勉强度日,”他一脸愁苦的说完,拿出写好的交代材料,递给端坐不动的曹化淳,“这是咱家书写的和魏忠贤魏公公交往的全部过程,请曹公公一阅。”
“就这些?”曹化淳看都没看这份交代材料,随手放在书案上,面沉似水,不动声色的问道。
“回公公,咱家详细回忆了交往的整个过程,就这些,没有隐瞒。”王德化一脸恭谨地说完,看着曹化淳。
“圣上此次下旨将咱家调回京城,命咱家为锦衣卫北镇抚司使同知一职,梳理魏忠贤魏氏及其余孽一案,王公公可要据实写明,否则如有出入,咱家也没法帮你。”
曹化淳的意思很明确,自己回京,就任新的职务,所办理的事情,都是圣上的旨意,是奉旨行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