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之后
京城接近九月末的早晚天气已经很是清冷,只不过上午时分,普照大地的阳光还是会给人们带来燥热之感,可对于刚刚参加完早朝的群臣来说,大部分人都感觉到寒冷和灰暗。
这不是天气的原因,主要来自心情。
近期为数不多的朝会节奏和以往的大不一样,仿佛脱离了曾经的一些惯例,变得他们越来越陌生了。
以往的朝会那都是群臣畅所欲言的场所,天下大乱,朝局崩坏,流民四起,天子怎么会少了他们的建言献策?奸臣当道,贪腐横行,圣上又如何少得了大家的弹劾怒斥?
以前的朝会每次不都是开到临近中午,方才恋恋罢会,可最近几次却散的非常早,内容也简单明了。
崇祯皇帝不去了解乱七八糟的地方流贼,更没有关注辽东局势,听取臣意的行为早成了昨日黄花,反而独断专行大张旗鼓的下旨遴选官吏,招贤进能,拾遗补缺,这些还勉强能说得过去,毕竟那么多人进了诏狱,位置空缺很多。
最令群臣忧虑的是,魏氏案件追查余孽之风愈演愈烈,牵连范围扩大已成定局,圣上却无任何态度,早朝完事后,不等臣子多说一句话,转身就走。
每日呈递的奏折皇上看也不看,一律发至内阁,再也不亲自批复。
皇上何以至此,朝臣百思不得其解。
午门广场上,散了早朝的群臣们依据各自的派别,三三两两的走在一起,间或有互相眉来眼去的官员急匆匆离去。
皇上不和他们开大朝会,那么他们就只好回去开各自的研讨会,研讨皇上到底怎么了。
紫禁城外,一顶顶官轿如同受到惊吓的兔子,四散奔走。
京城大街上的小商贩们和行人们也纷纷好奇的止步远远的观看,心中暗自猜测发生了什么事情,天子脚下的百姓素来对政治很感兴趣,品评朝政,不仅仅是文人学子们的专利,平头百姓也有这种习惯,否则何以体现他们的优越感呢?
“闪开,都闪开,王大人有紧急公务,闲杂人等速速闪开。”王府家丁刘三一边跟着轿子小跑,一边狗仗人势的大呼小叫,驱赶大街上的小贩行人。
长期在京城生活的小贩们眼睛最尖,什么人能够得罪,什么人得罪不起,他们一看便知,能够乘坐官轿的岂非寻常之人,都纷纷躲避两边。
户部主事王化贞一脸焦急的再次撩开轿帘,“三儿,还有多远到家?”
“爷儿,在往前过了这条街,拐个弯就到了。”紧跟在轿子旁边小跑的刘三气喘吁吁的说。
听罢,他放下轿帘,心中盘算,回家得准备一件拿得出手的礼物孝敬分管兵部的内阁大学士张晋严,自己的家族远亲,这是他目前能够巴结到的最大官了,这个时候得请他指点迷津。现在皇上脾气大增,又严查魏忠贤余孽,万一自己那点事瞒不住,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这儿,王化贞情不自禁的抬手用丝巾手帕擦擦额头渗出的冷汗。
片刻之间,小轿行至自家门前。
“老爷,门口有……”
王化贞尚未来得及下轿,耳边就传来刘三惊恐的叫声。
王化贞急忙一挑轿帘,向外看去,只见门口赫然站立着几十名身穿飞鱼服腰挎绣春刀的人,锦衣卫,他吓浑身一抖,他们怎么来了?片刻过后,自知无法躲过的王化贞稳稳心神缓步走下小轿,迎上前去。
“无事不登三宝殿,敢问你们锦衣卫来此何干?”王化贞强忍心中的恐慌,镇定自若的问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