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学所说的“精”与中医理论有所区别、中医典籍中,“精”专指构成人体生命和维系生命活动的各种精微物质,包括**、血液、津液等。
而道家关于精的概念则涵义较狭,一般专指肾脏之精,亦即具有促进人的生长发育和具有生殖功能的性生理和性能量物质。《养性延命录》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成而身退。”
为了区别于医家,道家常以元精、真精、先天精、后天精、交感精等术语来给精定名。正如《石函记》所说:“元阳即元精,发生生玄玄之际。元精无形,寓于元气中,若受外感而动,与元气分别,则成凡精。”《宝颜堂秘籍》也说:“精在先天时,藏于五脏六腑,氤氲而未成形;后天之念一动,则成为后天之精。”
《入药镜》说:“夫人因精而得神,神因念而得命,故命者在于精而已。精者,至真也,生之物也,有名而无形者也,天地万物皆是精之所生,而积之以为命,其来从乎恍惚焉。”以上所说,都把“精”看成是生命的基础,即生命的根本机能,似乎相当于内分泌或激素,而非医书所指的生理之精,既然精是生命的机能,它的衰败,或导致人的衰老、死亡。它的新生、旺盛,可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是青春活力的源泉。那么保精、补精、固精,就必然是道家养生的第一要务。
所谓保精,即是防淫戒漏。《摄生三要》说:“元精在体,犹木之有脂,神奇之如鱼得水,气倚之如雾履渊。方为婴儿也,未知牡牝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纯纯全全,合于大方;溟溟清清,合于无沦。十六而真精满,五脏忘实,始能生子。然此精既泄之后,则真体已亏,元形已凿,惟藉饮食滋养精血。不知持满,不知保啬,所生体已亏,所耗无穷,未至中年,五脏衰尽,百脉俱枯矣。是以养生务实其精。”
所以精为命宝,不可妄泄。道家认为,人不自损其天年,便可自终其天年。一般来说,自损天年最严重的莫过于好色喜淫、房室无节。宋代陈楠在《翠虚篇》中说:“若欲延年救老残,断除**行旁门,果将流年永住世,除非运火炼神丹。神丹之功三百日,七解七脱成大还。聚则成形散成气,天上人间总一般。宁可求师安乐法,不可邪淫采精血。古云天地悉皆归,须学无为清静诀。”《内养真诠》亦说:“道之大敌,为一色字。色之害人,甚于虎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