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六,妍妍出门了,一家人高高兴兴把妍妍送上婚车。婚车刚走,杨老汉一家子,被那边人用三轮车接过去,坐在上席吃了席面,又专车送回来。杨老汉遇到人就讲那天在新女婿家受到的尊重,烟、茶水递到手里,酒敬到嘴边,桌上吃食如何得丰盛,热菜凉菜如何得可口。
腊月二十九,等是岁华终。
吃完早饭,俊河在后院抡斧头劈柴,会会约好了人,今天来炸馓子麻叶,杨老汉准备去乡里赶集,得买不少东西呢,今年新女婿第一次上门,不能怠慢。
前几天办事的油盐酱醋,干菜粉条,还留了一大滩,分了杨林一家子一多半,剩下的足够过年用。鲜菜大肉,村里帮忙的连吃带拿,连个菜叶骨头都没留下,得赶紧买。
村里的婆娘陆续来了,杨老汉受不了她们的是非话,给自行车后座捆了大草笼,出门去乡里赶集买东西。
来的人并没有着急干活,她们先抱着杨楠珂,胖啊亲啊,夸了半天,夸得会会满心欢喜。会会赶紧拉开炕头柜子,把前天小姑子出嫁给的花布拿给大家炫耀。
等人差不多都到了,会会把面盆从炕褥子底下抱出来。面揉得筋道,剁成一块一块面坯子,抹上油,现在已经发得喧乎。在脚地中间,摆上小饭桌,铺上干净的油纸,把面盆子放在中间。七八个婆娘围着桌子,每人拿出来一块面坯子,中间捏一个洞,抻长了,两只手不停的搓,一直搓成比筷子还细。最后盘起来,让她们带来的小孩挑到灶房。
灶房的大铁锅里已经倒了半锅花生油,会会抱着杨楠珂,坐在灶头,往锅底下添柴火。朝西妈是炸馓子的把式,她接过盘好的面坯子,用两根一尺长的筷子撑起来,把面坯子抻成合适的长度,伸到油锅里。油温正好,面坯子冒着小气泡,表面慢慢变色。朝西妈看着软硬差不多了,把两头折到一起,面坯子折成城门洞子的样子,在热油里定型,翻炸。炸透了,捞出来放到篦子上沥油,等放凉了,酥脆可口,摆在桌面上,来的客人都喜欢吃。
案板上,朝北媳妇把一块添了花椒叶碎的面疙瘩擀薄切成小方块,每块中间划几刀,左掏右拧,中间拧出来麻花样。等炸完馓子,扔油锅里炸透,也是一道待客的好吃食。
她们在忙的时候,杨老汉已经到了乡里。主街道上,赶集的人塞满了道中间,两边,各种新奇的东西五颜六色,满目琳琅,眼前的一切,都是杨老汉以前做梦都梦不到的繁华景象。
街道两头,庄稼人需要的铁锨锄头,粗细绳子都没摆出来,换上来的,是长鞭炮、小呲花、大小灯笼、长短对联、烧纸冥币,粗细香烛。摊主扯着嗓子叫卖,围观买的人并不多。这些东西,迟买早买都一样,迟一点买,摊主清仓还能便宜不少。
现在人们想买的,是各种鲜菜水果和鸡鸭鱼肉,晚了,好的都被别人买走了,万一买不到想要的,特别是五花,做不了蒸碗,过年的时候会让一家人心里都不舒坦。
杨老汉把车子停在巷子东头老熟人家里,背着手,握着花布袋挤到人群里。两边,挂着几层时兴的衣服,长的短的,各样花色,大姑娘小媳妇围了一圈一圈,叽叽喳喳喊摊主取下来一件,贴到自己身上比划。更有一两个摊,挂了一面墙各种颜色的胸兜子裤衩,几个思想开放的大姑娘,拿着两块巴掌大的布,贴在自己胸口扭来扭去,让旁边的朋友评价。看得杨老汉实在是燥得慌,脸上发烫,赶紧扭过头,但他本来就晒得黑,别人看不出来他脸上的变化。
卖鲜菜的摊子四周围了一圈人,杨老汉也挤进来,摊主赶紧把几个塑料袋塞到他手里。莲菜长的白胖胖的,得买几段,回家切片焯水,拌上白醋,做下酒菜开胃菜都是可以的;黄瓜虽然贵,得买两根,拍了拌上蒜末,是一道待客的好菜;芹菜蒜苔绿莹莹的,炒上瘦肉丝,吃馍少不了;大棚韭菜长的肥美,但是味道不够,那也得买一捆,炒几个鸡蛋,包几锅饺子,可以吃好几天;红黄灯笼椒得买几个,炒几片肥肉,能给饭桌添不少彩;芫荽得买几叶,生熟盘子里,放几片点缀,非常好看;屋里的葱冻糠了,得买几根新鲜的,炝锅拌凉菜都少不了;还有经历了冬天的大白菜,得买上两颗,熬菜的时候撕几页,汤味道鲜美,吃起来又脆又爽口,或是和肥肉包成饺子,也很好吃;生姜得买几块,不管凉热汤菜,都得放几片,给菜提味,也能让客人祛祛湿寒。
杨老汉买好了鲜菜,送到熟人家,赶紧又挤进人流,买鸡鱼大肉。
五花必须买两斤,拿回家做蒸碗,是谁家都少不了的一道大菜;其他肉也得买一点,瘦肉多肥肉少的,切丝炒芹菜蒜苔;肥肉多瘦肉少的,熬菜放几片,增香提味。鸡得买两只,鱼得两条,再买几斤豆腐,吃食就买得差不多了。
还得买上几样水果做贡品。苹果必须多买点,儿媳妇喜欢吃,俊河出门特意叮嘱了他;酥梨要买几个,冬里天气干冷,家里人又睡火炕,很容易上火,熬点冰糖酥梨汤最败火;橘子得多买几个,小孙子最喜欢吃;香蕉买几根就行,家里也没人喜欢吃,但是摆在盘子里好看。杨老汉认真挑了最好的,准能让家人满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