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珙军几日时间连克数城,又拿下襄樊重镇,光复了整个江汉区域,除了他用兵极有谋略,赤霞山庄的功劳也不能忽视,孟珙想要任命楚湘为军官,楚湘自然不从,他见战事暂缓,本想带着赤霞弟子一路北行去终南山赴约,但考虑到时日尚早,便暂时在襄阳城停顿下来,杨过等学员则协助宋军巩固襄阳城防,也不时向宋军将领讨教作战经验,那些将领对这些年纪轻轻却武功高强,每次作战均冲锋在第一线的学员也十分佩服,大多知无不言,学员们结合在赤霞山庄所学与自己的实战经验,都觉的受益匪浅。
宋军虽然收复江汉,但江淮一线的战事仍旧吃紧,孟珙一点也不懈怠,入住襄阳后便着手巩固防守,打探敌情。他可不想日后蒙古人攻来之时,将襄樊两城被分别围困各自攻破,他命人在襄樊两城之间的汉水中钉上木桩,搭建浮桥,日后若有战事两城可以相互支援,接着给朝廷上表称:“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非甲兵十万,不足分守。与其抽兵于敌来之后,孰若保此全胜?上兵伐谋,此不争之争也。!”
襄樊地界的百姓见宋军一举收复襄樊两城,无不欢呼雀跃,百姓们自发组织参与修筑木桩、搭建浮桥,又协助宋兵搬运滚石、檑木,加厚城墙。
也许是因为战事吃紧,兵力不足无暇他顾,蒙古军暂时没有动静,楚湘在襄阳呆了大半个月后,终于决定北上,赤霞弟子们带足了补给,乔装成一支商贾队伍,朝着西北方向一路前行。
自打出了宋境,众人心中都很压抑,沿着两国边界西行,所过之地十室九空,田地荒废,长满了杂草,其间白骨累累,一具具饿殍陈列在道路两旁,道路上不时可见衣衫褴褛的难民自北地往大宋方向迁徙,到处都是萧条凄凉,残破的景象。
蒙古人视汉人如猪狗畜生,即便是常年居住在北地的汉人也难以幸免,这些边境上的汉民更是悲惨,往往被随意凌辱打杀,十来个蒙古兵便能扫荡数百、上千人的村庄,而村民不逃走的便只能束手待毙,麻木待死的模样让人扼腕叹息。
赤霞山庄对蒙古人的残暴无不义愤填膺,每每遇见小股肆意抢掠的蒙古骑兵,便即下手除去。其实若他们不将蒙古骑兵除去,蒙古兵见着这么一支满载着辎重的商队,自然而然是会干那杀人越货的事。
楚湘若有所思:这几年蒙古屡次南侵,随蒙古人作战的汉军规模不下十万,可谓声势浩荡,北地汉人先被金人奴役,后被蒙古人践踏,仍然心甘情愿为蒙古人效力,他们心中到底是做什么想法?
想到这里,他的心中不由感叹北地居民的血性被长期的奴役磨灭,也许只是在心里期待着宋庭汉室能够重整山河,但现实却十分残酷:宋庭积弱,防守都十分勉强,抗蒙大业,任重而道远啊。
楚湘在襄阳大半月,曾听到孟珙讲述未来形势时忧心忡忡:蒙古人这些年南侵没得要领,属于战略失误:蒙古以重兵进攻巴蜀、江淮之地,却忽视了中路荆湖大片地区,若是此次有重兵把守襄樊,俯瞰整个江汉平原,切断巴蜀与江南之间的联系,蒙古人甚至可以忽略巴蜀,直接自襄樊入江南西路,这样又避开了江淮重地,攻入两浙,这些地区都是平原地带,蒙古骑兵没了天险、没了地势阻碍,一马平川长驱直入,则临安不保,大宋的社稷不保,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天幸蒙古人没有重视襄阳城,但蒙古人又是傻子,虽然目前战略上有偏差,但蒙古兵多将猛,日后总会有醒悟的时候,目前自留给宋庭整备的时间真的不多,不出数年,蒙古大军必将汹涌进攻襄樊。
还好南方大地的基业仍在,若蒙古攻破宋国,那赤霞山庄是否也要屈服于蒙古人铁蹄之下,任其践踏凌辱,而俯首做那亡国奴才呢?
赤霞弟子刚刚又袭击了一股二十人的骑兵队,己方无一伤亡,算是大获全胜。这些日子赤霞商队已经袭击了不少蒙古兵,一开始赤霞学员交手时发觉蒙古兵强马壮,比汉兵难对付多了,待后来找到窍门,不与其硬拼,只是以弓箭,剑法的精妙取胜,方才逐渐有适应。
楚湘捏着一个魁梧的蒙古十夫长咽喉,那十夫长半跪在地,双臂被扭成麻花状,双腿尚在无力的抽搐,他浑身肿胀,乌黑的肌肤下满是暴胀血管,恐怖而诡异。
十夫长虽然将死,依旧用那怨恨的眼神瞪着楚湘,楚湘平静的与他对视。这个十夫长刚才带兵追着一群逃难百姓砍杀作乐,十夫长长枪挑着个不足一岁的婴孩,那婴孩肠穿肚烂,一时还没死透,只是在无力的抽搐,十夫长却一点也不觉得残忍,反而将之举在空中挥舞,用蒙古语与部下说笑着,神情得意,这等人神共愤的行为自然遭到报应,赤霞弟子随即发起袭击,很快便将这支二十来人的队伍灭了个干净。
楚湘如捏小鸡崽一般将这十夫长拿下,五毒真气灌注下,那十夫长内脏肺腑早已烂透,他望着这桀骜的十夫长,心中想到许多,直到那十夫长咽下最后一口气,这才松手,扔到一边。蓝天和、洪凌波、杨过等人见楚湘神色沉重,均是噤声,直到楚湘下令收拾重新启程,这才各自松了一口气。
这一日终于到了樊川,已是终南山所在。汉初开国大将樊哙曾食邑于此,因而得名。一路行去,沿途冈峦回绕,松柏森映,水田蔬圃连绵其间,宛然有江南景色。众弟子压抑了许久,此时见这美景,心情无不舒畅。
明日便是古墓‘比武招亲’的日子,盘踞在终南山的各色江湖人士越来越多,‘五毒公子’楚湘领着赤霞山庄一干人马上山的消息自然是瞒不住这些武林人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