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岚道:“那又怎样,咱不是都找遍了吗,这书里哪有序言,只有凡例。”
芸轩道:“哎!就等这结论呢。正是没有序言,你才一定会去注意凡例。那这凡例,是否就代表那篇序呢?这里面有没有问题?”
山岚道:“凡例挺普通的,没问题呀。”
芸轩道:“我可对着凡例,再三再四的读了好几遍,感觉是太怪了,那口气、那语境,跟古代帝王发的《罪己诏》简直雷同。此种诏书常云:天谴于上而朕不寤,人怨于下而朕不知。上累于祖宗,下负于蒸庶。罪实在予,永言愧悼,等等等等。
“而凡例中最明显一句:上赖天恩,下承祖德。天恩!是上天给予之恩德,他不会惠及普通人的,什么样的人能赖诸天恩?一定是皇族人。凡例中也说他自己,有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
“关键就是这‘告普天下人’之说。昭告天下!这话什么意思?普通人事业无成,顶多妨碍自己的前程,倒也关乎家族兴衰,可关天下人什么事?除非这人身份特殊,是皇家人。”
秦明道:“对呀!作书者要编述自责之罪,以告普天下人!还真不是凡例,就是一篇《罪己诏》书。这种种表现,不就是想让咱们注意作者的身份吗?”
秋真笑道:“说来说去,倒扯到作者身了,除了皇族人身份,还发现别的吗?”
芸轩道:“瞧你们这些人,真没诚意,咱可是分了工的,一人说一个对子,如果把这些对子之间的关系厘清楚,自然真像大白。”
山岚道:“那我先说。”又一撸袖子:“补天石的传说听过吗?”众人摇头。
山岚表示小瞧她们,竟连这都不知道,遂学起说书人的腔调来:“天地之初,娲皇之时,天降灾难;当此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真乃天塌地陷之祸。这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于是,这补天之石,从此诞生。”
秦明道:“所以,在世人心中,娲皇乃补天济民的救世主,补天石呢,就是抵御天塌地陷之栋梁。只是女娲多造了一块,才导致它失去了一次施展才华的机会。”
秋真道:“难怪呢,那些报国无门的文人志士,就常将补天石的不得志,隐喻到自己身上,悲伤不已,大发感慨。”
山岚摇摇手道:“先不说这些,只说这块石头当下的心境:他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就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起来。
“可以想见,其情绪之愤懑,恐怕比那壮志未酬的志士还痛苦。如此看来,它的志向是下凡做栋梁。”听到这里,众人又连连点头。
山岚继续道:“再说这绛珠草,本是一株普通小草,大约受了侍者的殷勤灌溉,加上天地之恩养,就结出了红色珠子,也因此通了灵性,变做‘女儿’身。”
秋真道:“她倒是和通灵玉的诞生一样传奇。”
山岚道:“别老打断我。她的任务,是专门报答神瑛的灌溉之恩,其实是来协助补天石的。所以,一石一木的木石盟,堪称天下第一盟。至于他们怎么结的盟,我就不知道了,但他们的盟约,应该是上辈子就结了的。”
秦明道:“你真啰嗦。”
山岚道:“马上说石头。从青埂峰处看过来,先见到了那块顽石。再说为《石头石》改名为《红楼梦》的吴玉峰是谁。
“我觉得,这个‘吴’字,是‘无’有此人之意,起这个名字就是单用那‘玉’字。顽石变‘玉’石,再加上青埂峰之‘峰’字,合起来就是‘玉峰’,其实还是那块石头而已。”
芸轩道:“书里的石头可到处是,又怎么讲?”
山岚道:“不就是大观园里的山子石吗?大约都是补天石的幻型,经过幻化,变成美玉,形状就是所谓珍珠、翡翠、宝石、扇坠的。”
秋真问:“这些代表石头们,那株小草就代表木头们吗?”
山岚道:“那当然,木头们就是绛珠仙草在人间的化身,属于木质花草类,与之关联的什么梅、棠、柳、竹、荷、桂,包括菱角都是。而改名《风月宝鉴》的梅溪之梅,作序的棠村之棠,都属于草族人,加上雪芹本人,就和石类的玉峰一起完成了此书的编写。所以,《石头记》里的木石盟,先就体现在这五位作者身上。玉石和梅棠的关系,应该就是石头和草木的关系。”
秦明笑道:“没想到哈!你还真做了功课。可你也没搞懂‘木石’代表谁和谁呀。还是看我的吧,一僧一道。一个大士,一个真人,二人刚现身,作者就这样形容他们:二人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
“脂砚就评说,这是作者自己形容。意思是告诉咱们,这是作者的真模样。到了现实里,偏出现了癞头跣脚僧、跛足蓬头道,脂砚反说这是幻象。
“可在那块石头的眼里,就又不一样了,石头见到他们时,竟然觉得二仙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
秋真道:“好吗,石头看人的角度就是不同,他觉得两位仙师有补天之才?出乎我意料。从外貌到好处,倒写得明白,是不是作者在自画像啊?他这是拐弯抹角地标榜自己吧。”
秦明道:“再看二者关系。两位大师,将顽石幻形铭字,再携入红尘,像不像一对夫妇孕育了一个孩子?然后,将他投胎到人间。这二位,既洞悉众情鬼下世历劫之天机,且参与其中的布局,竟还知道人间要历劫三世。”
山岚道:“一劫是多少年?”
芸轩道:“一劫,恐怕就是一次翻天覆地巨变,三劫也正应了三春之数。说明他们要经历三场大规模的人生劫难,而最终结局,就是都去北邙山相会。”
秦明继续道:“有诗说:春风草绿北邙山,此地年年生死别。北邙山什么地方?埋葬古代帝王和名人的八宝山。把石头投下世间,也负责把他收回北邙山,三劫后,在那里相会,多有深意。”
秋真道:“我也这样认为,这些关于布局谋篇和最终结局的玄机,应该只有作者能提前预知,所以《石头记》里反复出现的一僧一道,一定有作者的影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