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雷霆行动鸦片学名罂粟,在国内的种植由来已久。但在咸丰以前,由于清政府采取严禁政策,虽因走私一度输入甚众,但国内的种植数量却极微。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签订后,鸦片成了合法商品,输入大清的鸦片急剧增加。与此同时,国内的种植面积亦日益扩大。
早在1857年,闽督王懿德奏请抽捐济急,从洋药土药中抽收捐税,暂作兵饷。1859年议准后变成正税,种植鸦片获得官方许可,并得到各级地方官吏的鼓励。光绪初年,李鸿章公然主张广种鸦片,增加厘税,籍于济饷需,并以此抵御洋药输入。
在这种饮鸠止渴的误国政策下,鸦片种植业就以空前的速度在全国各地迅猛发展起来。四川、陕、甘、云、贵、山西、江淮等地,皆为产土最盛之区。烟害最巨的山西省,几乎到了无地不种的程度。530万亩的耕地中土质最好的60万亩,全部用于种植鸦片,导致粮食减产。
当1877年持续三年的特大干旱袭来时,华北地区饿死千万,而以山西为最,这就是“丁戊奇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鸦片驱逐粮食。虽然山西省在灾后宣布禁绝鸦片,但不久就因为财政压力而恢复。山西巡抚报告中央,“禁烟”造成了财政困难,地方政府当年亏空上百万两之巨。
“与地方分权一样,鸦片财政已经成为长在大清财政肌体上的两大肿瘤之一。多年来,鸦片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都占到10%以上,但是考虑到被地方政府大量隐瞒了的鸦片收入,这一数据被远远低估了。”
“根据战略部收集到的情报,去年四川境内鸦片大丰收,产值高达两千余万两,创历史之最。同期,中~央财政却只掌握了区区两千余万两白银,也就是川省一地一年之鸦片收入,真是可笑之至。”
“是啊,财税集中于地方政府,进一步小滋长了地方分离主义的势力。”说这话时,殷商一点都不脸红,脸皮简直比城墙还厚。真要说起来,有钱有枪有人的他都是最大的地方实力派。
“抚台大人,鸦片屡禁不绝关键还是经济利益。要知道,地方政府酷爱鸦片,是因为能征收超出粮食20倍的税收,地方官吏随便捞点油水,就能够支撑起自己的公款吃喝、公车消费等。农民喜爱鸦片,因为种植罂粟花,取浆熬烟,其利十倍于种稻,力又复减省,当然趋之若鹜。”许三多解释道。
“根据情报部门提供的数据,一亩罂粟地大概能收获50两鸦片,1两鸦片约值大洋1元,1元大洋可以买40斤左右的大米,一亩鸦片就能换来2000斤大米。亩产千斤的粮田,到哪里去寻找呢?即使扣除了各种成本、缴纳了各种税费,鸦片的收成也大大高于粮食,令农民足以达到温饱有余。”
是啊,这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选择,还有什么产业能如同鸦片那样,令地方政府和农民们同步地达到兴奋满足呢?因此大清国处处罂粟盛开、鸦片飘香,最好的农田都成了罂粟地也就不足为怪了。
“靠鸦片支撑地方财政、解决三农问题、支撑社会稳定繁荣,长期下来,大清国也就如同吸毒者,无论继续吸还是断然戒,都已生不如死……”说到这里,殷商的心里越发沉重。
“抚台大人,甘省也曾多次禁过烟,特别是左宗棠大人担任陕甘总督期间,严禁民间种植鸦片,违者严惩。当时陕甘的烟市受到严重打击,烟馆几乎十不存一。不过,朝廷对禁烟缺乏信心,再加上地方财政的压力,最终禁烟行动都是不了了之。”
“抚台大人真要禁烟的话,那就必须是禁种、禁销、禁吸三者相辅而行才成。如果还是象现在这样,仅仅集中在禁销上,禁烟终将难有成效。”对于鸦片这东东,许三多的认识更为深刻。“关键是那些鸦片贩子大多都有强硬的背景,真要禁烟只怕会得罪不少同僚。”
去年,原本和殷商合作无间的陕甘总督陶模调任两广总督,眼下陕甘这块地皮是原陕西巡抚魏光焘当家。魏光焘是个传统的老官僚,抗倭不力,管理能力了了,捞钱功夫精深。因为利益冲突,最近他可没少和殷商起龌龊,想来不会支持殷商的禁烟行动。
“据说春节前开业的天上人间烟馆就是总督大人的产业,咱们总不能连那里也封了吧?”
殷商牛眼一瞪,“有什么不可以?!现在我才是甘肃巡抚,管理本地的军民事务是我的职责所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