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赵岐西行在长安通往美阳大营的官道上有一队人马,领头骑马之人是一位英武青年,正是羊续之子羊衜,这队近五百人的人马全部都是山越族的精锐,这些人卫护着两辆马车缓缓向西而行。
这二人怎么走到一起了?原来赵岐党锢避祸在北海,和北海的名士孔融交厚,又与泰山羊续交情也不错,近日在洛阳便撮合两家,把孔融的女儿许给羊衜,虽然孔融的女儿才十三岁,但羊续和孔融都同意了这门亲事。这次赵岐西进,正巧遇上羊衜也挂念父亲,由于镖局一事羊衜与杨周混的相当熟络。
此次,赵岐月前被大将军何进举荐入朝,被天子任命为安定太守,于是不辞辛苦从洛阳马不停蹄地赶往安定赴任。羊衜主动请缨带领五百山越精锐,护送赵岐上任。
羊衜听到赵岐招呼,勒住战马骑至马车旁轻声应道:“老大人。”
车帘一挑,映入眼帘的是须眉皆白的老大人赵岐。
“我们还有多远到美阳大营?”
“大约十余里,天黑之前肯定能到。”
“可曾派人先去通知太尉大人?文庸可在大营?”
“通报的人已经回来了,文庸兄长此刻不在大营,听说救援汉阳去了?”
“汉阳?”
赵岐一皱眉,汉阳离美阳可有四五日的路程,本来还想见见老朋友杨赐向自己推崇的孙女婿,但却可能碰不上了。
赵岐自从党锢之后回到洛阳,观天下大势,心中甚为忧虑,赵岐和蔡邕情况有些类似,身后没有强大的门阀势力,但是家族里也有百十号人,在现在这个年代就相当尴尬了,族中年青一代又无人才,而自己也未入中枢,眼下袁逢刚刚官拜司空,而袁隗则官拜司徒,世家门阀实力空前强大,而大将军与阉宦各自手握大权,像自己这样的士人地位最是尴尬,只能依附他人求存。
赵岐原本便对杨林很感兴趣,以前总以为杨林是仗着身后有杨赐的背景,但自从回到洛阳之后,何进接他进府,从各方面的消息来看,杨林的成功,杨、蔡两家似乎并未出多少力,最多也就是顺水推舟,这不禁让赵岐对杨林更感兴趣,后来和杨赐临死前的一番谈话,更进一步的了解了杨林,赵岐才猛然醒悟,原来并非是杨林靠着蔡、杨两家,而是蔡、杨两家隐隐有推出杨林来支撑两家大局之意。赵岐就再也坐不住了,正好碰上西凉众多官位空缺,便主动向何进提出愿远赴西凉,何进本不愿赵岐跑那么远,但见赵岐自己坚持,便应允了。
美阳大营,张温召集众将正在议事,杨林的急报刚刚收到,张温得知杨林大胜马腾的消息欢欣鼓舞,但对推举阎忠一事却有些踌躇,满营众将也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
周慎不同意,道:“若我等为此事奏请天子,怕天子会误以为我等以此事胁迫,不封阎忠的官,就平定不了西凉了?”
董卓就是喜欢和周慎抬杠,出口晒道:“若是不用文庸之计,我看还真平不了西凉。要不周将军带领我等去和韩遂厮杀一场?”
“董卓,你!”周慎立时面红耳赤,恼羞成怒。这些日子和韩遂交战的都是周慎的部队,确实占不到韩遂一点便宜,若不是阎行走了,阵前挑将也占不到上风。
张温对着二人已经习惯了,劝都懒得劝,直接问道:“大家都说说吧,恭祖,你先说说。”
陶谦之前对张温颇为反感,但这些日子相处下来,张温虽然不懂军略,但绝不强出头,以太尉身份压人,反而处处问询众人意见,陶谦才对张温渐渐改观。
此时见张温发问,便道:“文庸智谋超群,此计是最不耗损我大汉国力的方法,西凉人治西凉,我认为可行,边章和王国的本意也是如此,只是方法用错了。阎忠在西凉名声不逊于这二人,若是处理得当,不费一兵一卒便可平定西凉。至于天子、朝堂如何想,便非我们这些人能够做主的了,多嘴说一句,即便此事天经地义、毫无破绽又如何?只有人会跳出来,鸡蛋里面挑骨头,把事搅黄。”
张温嘴上不说,心中倒是认同陶谦所说,想起洛阳的朝廷,张温心中真是苦笑连连。
正在此时,有人来报,洛阳的赵岐来了。张温只得停下军议,带领满营将校列队迎接赵岐,张温对赵岐相当尊敬,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还为国事劳累,这份心思就很了不起。
赵岐见到张温才知道,韩遂三路分兵,安定城已被叛军围困,校尉盖勋带领五千兵马据城防守,短期之内自己肯定去不了安定了,而杨林救援汉阳,成功以少胜多击退了马腾的两万铁骑,马腾退守陇西。
赵岐心中暗暗称奇,这杨林二十出头的年纪,以前的事不说了,现在已然立下赫赫战功,半年前美阳一战,歼灭了数万西凉铁骑,洛阳这几月来已将此事传的神乎其神,称杨林是年青一代中最堪比皇甫嵩的大汉名将,天子也龙颜大悦。
想不到没过多久,现在又立下大功,五千打两万居然将敌军一战而溃,退守陇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