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攻城前夕冀州,广宗城外。
半年征战,秋季悄然到来。
这秋季的风,吹起来明显有些凉爽,天格外高,流云几缕,斜斜的横在天上。
皇甫嵩抬头看天半晌,沉吟不语。
接连丧失几名出色的斥候,也侦查不到广宗城内的具体情报,不过,丝毫影响不到他的判断。根据前些天俘虏的供词分析,结合这些天城头的执勤情况,皇甫嵩基本可以断定,那位自称“天公将军”的张角,确实是死掉了。
贼首已死,若是换作其他人领军,估计会很高兴。因为表面上看,没有了贼首的凝聚力,这仗再打下去,会越来越轻松。
可是皇甫嵩却不这么想。他还想着创造一场大胜,好用军功,来换一个人。
涿郡的卢子干,是他一直都很崇敬的人。有次和诸将商议军事,偶然评价说:“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别人不清楚,但是皇甫嵩知道自己。这是自己的肺腑之言,绝对不是官僚间的吹捧之辞。
因为在皇甫嵩的眼里,卢子干更应该是一位精研经学的儒者,是一位杰出的学问家和政治家,而不是军事家或战场领兵的将军。可是,天可怜见,这位写过《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的一代大儒,先是被朝廷在南夷叛乱时,任命为庐江太守,专门来镇压叛乱;后又在黄巾乱起时,任命为北中郎将,持节统兵。
这是朝廷明显的用错了位置啊。
这一次,大军来广宗城,半途中曾遇到一小股人马,领军的年轻人,年方二十多岁,自称是卢植弟子,谈吐有节,举止大方。那青年自陈身世,乃中山靖王之后,居住涿郡多年,数月前聚乡勇数百,附幽州校尉邹靖,退黄巾渠帅程远志。
前些日子,听闻卢公率大军围困张角,就带乡勇来投,不料还未到,就接到了老师被朝廷囚车押回洛阳的消息。新来的董卓,并不相熟,正进退无据间,董卓又败,而都乡侯皇甫嵩又率军来,就上前来毛遂自荐。
皇甫嵩有心求皇帝释放卢植,便不敢贸然强攻城池。当时大军急需向导,便命这个青年带着他的这股人马随军而行。
在用兵方法上,朱儁、卢植和皇甫嵩,各不相同。朱儁大多以列阵交锋取胜,擅于临阵指挥,正面强攻;卢植如淳淳长者,谨慎严谨,爱惜士卒性命,不打无把握的仗;皇甫嵩则是奇正相合,擅长借势,天马行空,运动作战。
通过这半年来的征战,对于黄巾军的战斗力,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认识。他现在直接掌握的军队,连同沿途收拢的杂军,投靠的民团,多达数万人马。
前些日子,初到广宗城附近,就与张梁率领的大军激战,不胜也不败。在外行人眼里,以精锐军队对战乌合之众,尚未取胜,就是败绩。但是,皇甫嵩却很高兴。一来,俘虏的黄巾卒带来了城内的消息,二来,在地形不熟悉的情况下,迎战黄巾主力军队,能够对敌人部队的战斗力,进行最真实的评估。
既然董卓强攻城池失利,皇甫嵩吸取教训,干脆扎营在城池外较远的地方,走路要小半天。城内任何规模的军队出城来战,都可以在敌军到达前及时结阵迎战。
同时,他依照自己的习惯,把各个主战集团,布置在最畅通的位置,保持最好的机动力。
现在,他认真研究了各种攻击的方案,觉得若要获取大胜,就很有必要进行一番夜间突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