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侯楚天迫不及待的用刀割开封口的红色木漆,打开封信,小心翼翼的拿出里面的信件。
是一叠厚厚的照片和和一张写满字的信纸,照片足足有十来张。
粗略一看看,照片是编了号的,上面满是古老的苗文,字迹较大,虽然侯楚天小时候学过苗文,但是,这古老的苗文真的没怎么见过。
现在外界普遍认为苗疆文字已经不成体系了,现在在小学里面教的苗文其实不是最初的苗文,但是哪怕是现在有的苗文也和古老的苗文相去甚远。
现在认为苗疆过去无文字,大部分苗疆语言都是通过口耳相传,并没有统一的体系。上世纪初,全世界都处于乱世之中,包括苗疆,而外来的宗教也被陆续传入到这些少数民族区,一些传教的外国传教士,同当地知识分子配合使用部分拉丁文字母和一些记单符号,以苗疆一个分支的语言发音为标准,创造了一个个拼音文字,被称为“老苗文”,这些个拼音文字主要被用来翻译《圣经》、《马太福音》和《赞美诗》等的宗教书籍,而且这个文字主要也是被部分地区的教徒掌握和使用。
到现在还能看到在苗疆的山区里有一些规模不大的教堂,大概也是那时候的传教士兴起建立的。当然后来也有当地的知识分子和当地干部掌握,用来记录苗疆的诗歌和传说故事。
到后来,这种拼音式的苗疆文字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甚至在小学也开始教授拼音式的字母苗文,随着战乱年代苗疆人民的迁移被传播到各个地方,形成一种越来越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文字,但是到了各个地方以后又会和当地的方言发生一定的融合,又回归各不相同的状态。
直到解放以后,国家组织语言学家对苗疆的语言进行了全国性的整体普查研究,对老苗文进行了标准化改革,但是尽管这样还是没有达到全国统一的标准,因为苗疆的内部支系错综复杂,分布范围广,而各个地方又都有自己的偏好,所谓的规范化也不过是官方说法而已,并不能统一。
而究其原因,很大可能就是没有建立有信服力的语言体系,最根本的是没有解决苗疆语言的来源问题,大家都会认为这个字母苗文一来显得有点无中生有的意思,二来这个文字内涵太少,相比于汉语的复杂而完整性,这个看上去有点像拼音的符号根本说不上是什么文字,根本不能诠释和代表苗疆数千年的民族文化。
事实上,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民族怎么可能没有文字呢。侯楚天小时候就在族里面见过苗文的书籍了,只不过那时候还小,不懂得这么多道理。后来听爷爷说,当下而言苗疆的古文字只在族里比较古老的记载里面有,而且掌握的人并不多了,苗疆的文字几千年,自成一体,根本不像外界说的那样没有文字,只不过是在历史变迁中,与外族的交叉融合多了,这样一来更加降低了苗疆文字的使用了,直到后来,渐渐弱化成了一种口耳相传的类似方言的语言,而真正的苗疆文字已经沦为记载用具,大部分苗疆人也不认识了。所幸,侯楚天在爷爷和五叔的教导下,学了不少苗文,但过了这么些年也忘了一大半了。
侯楚天先小心翼翼的打开那封书信:
小侯兄弟,你好,首先要告诉你的是,这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这是一个寻找祖先的故事,这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故事,这是一个秘密。你不要在意我是怎么找上你的,也不要惧怕我为什么会知道那么多关于你的事情,我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我一己私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