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内,守将正是曾经西园八校尉之一的淳于琼。淳于琼的个人实力虽较一流武将有些差距,但是此人胜在知恩图报。
同为西园八校尉的曹操、袁绍都自立山头,称王称霸,而他念及袁氏家族曾经的恩情,义无反顾的选择投效袁绍帐下,直至战败被杀,可见他确实是一个赤胆忠心的人。
而且他的能力也绝不像《三国演义》写的那么不堪,比上虽然有所不足,但是比下绝对绰绰有余,这也就是卫冕会离间他和袁绍的真实原因。
如此知恩图报、赤胆忠心而又有能力的人,怎么能不设法收归己用呢?
淳于琼得知卫冕率军亲至,赶紧大摆筵席,为卫冕接风洗尘。
他念及袁氏之恩,本想跟着袁绍一起走的,但是袁绍怀疑他、不信任他,他也没办法。
不过相较于袁绍的傲慢无礼,卫冕的信任与重用更令他感动。
函谷关北上就是卫冕的大本营河东,南下则是徐晃镇守的弘农,东进直逼都城洛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无需多说。
然而他刚刚投效不久,卫冕竟然将举足轻重的函谷关交给他来镇守,这份知遇之恩可比袁氏的提携之恩重的多。
淳于琼站在关隘之上,眺望着函关古道,等候着卫冕的到来。
日落时分,总算见到卫冕大军遥遥而至,抵达函谷关前。
见“卫”字旗迎风飘扬,淳于琼一声令下:“速速开关,迎接主公!”话音未落,旋即已转身出关相迎。
“末将淳于琼拜见主公!”来到卫冕的马前,淳于琼躬身便拜。
卫冕赶紧下马将其扶起,微笑着说道:“仲简(淳于琼字),你身为守关之将,负有军务在身,一切礼节从简。下一次可不敢如此鲁莽开关,倘若为敌军乔装改扮,为鸡鸣狗盗之辈所乘,可就不好了!”
“主公教训的是,末将受教了!”淳于琼抱拳一礼,孟尝君鸡鸣狗盗出关的故事的他并不陌生。不过为将者的行事风格也是有主帅来定,如果卫冕是一个喜欢虚礼的人,他们这些部下只能摆足排场恭恭敬敬的迎接,但有卫冕今日一席话,下一次他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卫冕在淳于琼的带领下入关,一进去才发现,这座函谷关与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
一连三道关卡,全都是依照山势地形建造,两侧直抵高山绝壁,只留一道门户进出。
过了三重关卡之后,如《桃花源记》所言,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在右侧一片宽广平整的地面上,修建了无数的房屋楼阁,被高高耸立的城墙护卫在当中,宛如一座金城汤池。
谁能想象到,在这样的高山绝谷之间,竟然会为人力修筑起这样一座坚城?虽说这是自春秋战国时代起始,为一代又一代的守关人慢慢建造的,仍旧让人震撼。
除了城池之外,还有一条斑驳的古长城沿着函谷关向两侧的山脊延伸,绵延数十里。城墙之上,无数雄兵驻守,将敌人登山越涧的心思都彻底断绝。
卫冕仿佛是一个游览名胜古迹的游客,由衷赞叹道:“好一座雄伟壮阔的函谷关,难怪秦能拒六国合纵之兵于此!”
千百年来,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春去秋来,政权兴替。卫冕在看历史的遗迹,同样也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谁又能说得清其中的是是非非呢?
“主公,太初宫到了,听说春秋时期的函谷关关令尹喜就是在这里向老子求教的!”淳于琼是不大懂什么道儒这些东西的,不过自家主公是个读书人,或许会对此有些兴趣吧。
卫冕抬望眼,只见这座占地面积不大的宫殿,透着一股质朴而自然的气息,特别是门前红漆立柱上有一副金字楹联,颇有韵味。
“道东来复向西行,治大国若烹小鲜!”
卫冕笑而问道:“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家治国之理念,沮先生以为如何?”
沮授抚须笑道:“儒道之辩早已有之!汉初文帝至景帝,依的就是这黄老之学治国,令百姓休养生息,国力恢复迅速,文景之功无需多言。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中兴,大汉君临天下。道胜乎?儒胜乎?非也!治国之理不在儒道,而在是否合乎时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