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一法早在秦朝之前便有了雏形,想来应该是有工匠意外发现了在水中的纤维附着在一起,形成最初的纸张。
很明显这种所谓的最初纸张的不确定的应用性、不确定的制造环节、不规则的形状、容易破损的结构等等缺点,都让最初的纸张沉寂了下来。
等造纸术跟纸张真正出现在大众视野并青史留名,就是东汉时期的蔡伦蔡先生发生造纸术的时候了,当时还有把用造纸术做出来的纸张称为蔡伦纸,来纪念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功绩。
蔡伦先生发明造纸术是东汉时期,那么纸张真正大规模应用是什么时代呢?
是晋代,晋代时各地才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各自官方或者个人的造纸作坊,纸张也开始有了各自划分,如皇家用的龙纹纸,其他各地的桑皮纸、楮皮纸和藤纸,百姓需要用的麻纸等。
也是在晋代纸张开始取缔淘汰竹简帛牍的作用,皇上也明确了纸张做为主要书写材料的地位。
等到了隋唐时期,算是纸张的大进步时期,这个时候纸张的地位已经巩固了,纸张带来的文化传播效果也使得读书人的增多,文风盛行的时期。
纸张在接下来宋、元等朝代都是在稳步发展,直到工业革命,才是纸张也是造纸技术的又一次***。
纸张及造纸技术的发展历史没有太多可歌可泣的地方,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纸张尚未取代淘汰竹简帛牍的作用这段时间了。
按理说东汉蔡伦先生发明了如此低价低廉的造纸技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造纸技术跟纸张的作用,当时的统治者会看不出来吗?当然不会。那为什么东汉到隋唐这段时间内,造纸术已经有了,纸张却声明不显呢。若是当时的统治者一致令下重视纸张,怕是纸张还会提前许多年淘汰竹简帛牍的作用。
纸张及造纸技术该不该现在出现,这就是当权者需要思考的。
知识、文化、读书等等这些并不高低贵贱之分,哪怕延伸出来的诸子百家,大多也起于微末。只是不知何时,读书识字成为了一种百姓奢侈的东西,知识文化也变成了不是自己的孩子,不是交了束脩跪地磕头的弟子便不交不授,不是富家子弟,家中无个爵位高官,请个教书先生都是妄想。
如此大环境之下,纸张,仅仅一个承载传播文化知识的作用,就带有太多的争议。
纸张的出现,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难度,增大了百姓上升的空间,正常来说是好事,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好事,但唯独对现在靠知识文化立足的读书世家豪门不是好事,一但纸张普及,知识普及,他们就需要担心他们现在的地位跟拥有的一切了。
秦朝三位丞相,李斯、王绾、冯去疾,无一不是以知识为本钱,以儒家、法家这类的大义来安身立命,至于三位丞相之下,还有不少官员如此,但他们不重要,秦始皇也不放在心上,秦始皇但留三位丞相在麒麟殿,是因为日后若是中央集权来统领各方的话,这三位丞相是不可或缺的,纸张一个新兴事物,在没被证明其作用之前,自然是没有三位丞相的作用大,所以哪怕秦始皇能看到一点纸张的重要性,却不得不考虑三位丞相的意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