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彭情绪激昂道:“李兄,我跟你一起做!”
元结眼神中充满期待,问道:“李兄快具体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准备?”
李复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相应的能力才能做成。要做这样的大事,更需要不凡的实力。而积蓄实力无非就是获得相当的人力和财力,最好的办法则是务工和经商。我知道一些改善纺织、冶炼以及糖、酒的生产之法,利用这些,一方面可以雇佣大量工人,使其有所收入,他们也就有能力养活一家老小,雇佣的民众越多,就有越多的民众受益,这也算是为百姓做的一点实事。而我们生意做的越大,生产出的商品越多,价格越是便宜,百姓就能得以购用,从而得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我们从中则可以集聚相当的财力,若兵乱爆发,一则我们可以为朝廷提供大量财饷,供其军队平息战乱,二则也可以利用我们平日的资源向朝廷提供军需、运输、兵器等方面的支援,甚至我们也可以召集义军,反抗叛军。”
元结边听边点头,他在下层社会已久,并不觉得从商有何不妥。而李彭却是皱起了眉头,他是官宦子弟,要从商恐怕就心有所虑了。
听了李复一番大论之后,元结道:“照李兄所说,这么做到一定程度之后,确实能多使一些百姓受益,对平息战乱也有所帮助,算是真正有力的支持了我大唐,但恕我直言,此举还不足以真正拯救天下苍生。”
李复微微一笑,道:“元兄说的是,这改良诸事,以及经商聚财,都只是最基础的一步,也只是我们的一种手段。我们的真正用意,却还是在朝堂之上。”
元结奇道:“还是要去朝中为官?”
李复道:“是啊,毕竟仅仅为工、为商,地位都不够高,对天下的影响也就不足够大,所以还是要进入朝堂,把持一定的权力,届时在我们所能掌控之下,造福百姓。只不过到了那时,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实力基础,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进献、如著书、如声名等,实现我们进入朝堂的目标,届时这官也许就不像元兄通过科举那样难以升迁了。”
李彭有些不愿,道:“怎的李兄所说,有些小人之风,还要通过进献得以官职?这岂不是君子不为之事!”他听过李复所讲要时时以一个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现下所说却不太一样,故有此问。
李复笑道:“要实现一个大的目标,在枝杈小节上就不必太过拘束,太刚则易折的道理彭弟定然明白。当今皇上好奢侈豪华,对臣下进献很是喜欢,一时有进献者俱得高官,那杨国忠就是靠着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的蜀货通路,得以皇上召见,进而封官加禄,而章仇兼琼更得以授任户部尚书,如此凡例,举不胜举。我们要做,就做大官,官职越大,对皇上和朝廷的影响就越大。如此才有机会施行我们的真正的利民之政。所以有时玩一点手段,只要目的不是坏的,我觉得并无不可。”
李彭出了口气,道:“李兄之说也有些道理,古今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是明白的。只是不知李兄所说‘利民之政’又是什么样子的?”
李复道:“‘利民之政’,自然是处处以广大民众为主,以实现大多数人利益为标准的治政。千百年来,百姓们无不盼着‘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所’的生活,想着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人人平等,劳有所得,没有巧取豪夺,处处祥和安乐,我们正是要建立这样的理想社会。”
元结二人神往不已,都道:“若真的能如此,那真是天下苍生之幸,黎民百姓之福,也是我大唐之幸啊!”李彭惊叹之后却问了一句:“可是皇上能听从这些,施行此政吗?”看来他对当今皇上已是不怎么相信了。
李复心里也清楚,要做到这些哪有那么简单,但这也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事情,可他必须打消二人最后的疑虑,便认真道:“最终能否如此,我现在心里也没有底,但我们总是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在一步一步的过程中再设法调整,以期妥当。若我们做到如今李林甫与杨国忠的位置,也许影响皇上、推行此政的可能就会大的多。”其实李复心中却在想着以“法治”替代“仁治”的构想,但此际就说起此事不见得合适,便尽量用他二人所能接受的角度来说明。
元结思虑良久,终于道:“之前我想科举入仕,其实也是这个目的,但并不如李兄所说的清楚明白,更没有李兄所讲的这个目标远大,但最关键的,是真的不如李兄所说的这个方法周全有效。若日后真能做到高位,推行此政,那是我元某一生所愿。李兄,我元结此生,愿和你一起为此努力!”
李彭也道:“我也愿跟随李兄,今后无论艰难险阻,都在所不辞!”
李复大笑道:“好!我也盼着能与你们一起达成此业,使我大唐重振雄风!”说着,拿起酒壶,将三人面前的酒杯倒满,“来,我们干了此杯,今后携手共进,一展鸿图!”
元结和李彭二人捧起酒杯,同声道:“携手共进,一展鸿图!”
三人饮尽,互亮杯底,相顾大笑,引得店小二从楼梯上探头而视,不知道这三个客人在楼上说了这么半天,忽然说到了什么好笑的事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