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代的苏轼一家也才一门两代三进士,王安石一家也是一门四代才八进士。
现在正是甘蔗成熟的季节,福建又是甘蔗种植大路,蔡家很快便收购到了大量的甘蔗。
十一月十八,蔡家生产出了质量上乘的冰糖和白砂糖。
蔡伯俙为了将蔡家的冰糖和市面上的糖霜区分开来,便直接用了冰糖这个名字。
白砂糖蔡伯俙还是直接用了白砂糖这个名字。
冰糖和白砂糖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一来是蔡家的产量不足,二来是冰糖品质确实好,以及白砂糖不仅品质好,而且更好保存。
十一月二十二,高品毛昌达再次作为钦差来到了福清。
宋帝赵恒对蔡伯俙献精盐加工工艺的赏赐为:升蔡龟从为太子左赞善大夫,蔡伯俙为大理评事,并赏赐五十万钱。
宋帝赵恒还召蔡伯俙来年上元节后入京,侍皇子、庆国公赵受益读书。
蔡家人听到蔡伯俙将要入京侍赵受益读书后都大为高兴,蔡伯俙自然也高兴,不过他却担心一个问题。
由于王诩和卢仁都是因为蔡伯俙的关系才到格物书院讲学,若蔡伯俙离开了,那么很可能他们都会离开书院。
蔡伯俙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将格物书院搬去东京,他可不想失去王逊和卢仁这样的好老师。
虽然东京物价高昂,就连宰辅也只能租房住。
比如,历史上仁宗朝宰相韩琦说过:“自来政府臣僚,在京僦官私舍宇居止,比比皆是”
再比如,南宋理学大家朱熹也说过:“且如祖宗朝,百官都无屋住,虽宰执亦是赁屋。”
宋帝赵恒即位初期,w.knsh. 工部侍郎、枢密副使杨砺就僦舍委巷中。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杨砺病逝,宋帝赵恒前去吊唁,结果乘舆不能进,步至其第,嗟悯久之。
但是蔡家加工精盐就很赚了一笔,卖冰糖和白砂糖更是赚的盆满钵满,因此蔡伯俙想在东京买宅院根本不成问题。
蔡伯俙把将格物书院搬至东京的想法告诉了蔡延,蔡延也知道王逊和卢仁是因为蔡伯俙才留在格物书院的,因此也赞同蔡伯俙的想法。
经过蔡延的游说,福清蔡氏族人都同意了将格物书院搬至东京。
其实蔡延也没怎么游说,虽然东京消费水平高,但是书院管吃、管住,因此学生到了东京也增加不了多少花费。
而且大家都想傍上蔡伯俙这棵“大树”,因此不用蔡延劝说也没人反对。
王逊父母早卒,妻子早逝,无儿无女,因此对将格物书院搬至东京没有异议。
卢仁起初还有些犹豫,毕竟他还有一大家子,不过当蔡伯俙找卢仁交谈一番后,卢仁还是同意了。
蔡伯俙与卢仁交谈时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名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国家治理的好,关键在人才;要想得到治理天下的人才,关键在教化;教化的关键就在于学校。
蔡伯俙还提出了分斋教学的教学方式,具体措施是设立经义和治事二斋,依据学生的才能、兴趣志向施教。
经义主要学习六经;治事又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和历算等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