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调整了训练量和训练标准。戚家军以非常严格标准招募新兵,士兵素质普遍比较高,所以当时的训练量和训练标准也定的非常高,相当于特种部队;而蓟镇边兵素质参差不齐,普遍比较差,戚继光只能适当降低训练量和训练标准,对于边兵来说,虽然还是很高,但通过努力大都可以达到。
二是调整训练的侧重点。戚家军兵力较少,最多时候一万余人,而且很少同时出现在一个战场上,通常都是分兵几路,数千人同时作战,所以当时训练侧重于以12人为一队的小团体作战配合;而此时蓟镇总兵力十数万之众,以规模较大的兵团作战为主,戚继光更注重的是大团队配合,对士兵进行合教、合练,将他们练成节制之师,使数万人联异为同,聚少成多,合寡为众。
三是调整训练形式。戚家军都是招募成军之后集中训练,训练期间并不承担作战任务,一般要训练一年以上才上战场,所以戚继光可以心无旁骛,在确保训练的完整度和连续性的情况下,对他们进行训练;而蓟镇边兵在训练的同时还要承担极其繁重的防御任务,根本不可能抽出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集中训练,只能采取短时间轮训的方式,为方便训练,戚继光将蓟镇全部防区划分为12路,对各路士卒轮流进行训练,训练时间最长也只有两、三个月,这就需要更注重实战,在短暂时间内,尽快完成贴近于实战的训练内容,然后在实际防御作战中检验训练效果,找出问题后,等下次训练再集中解决。
四是调整训练内容和方法。戚家军基本都是步兵,只是所持兵器不同,这样训练内容基本相同,训练方法也比较单一,主要以鸳鸯阵为主,大家统一训练即可;但是蓟镇边兵则车、步、骑各军种齐备,且是混编成营,训练内容是主要是各兵种之间的配合,这对训练方法的要求更高,在训练中,戚继光仍然以鸳鸯阵势为基本战术,对车营进行布阵,并在此基础上演化出各种攻防阵形,这种新战术可称之为马背上的鸳鸯阵。
除了以上变化外,更多的还是对戚家军训练方法的发扬光大。
首先更加注重火器的训练和应用。经过南方抗倭战争,戚继光对火器情有独钟,他认为火器是对抗鞑靼骑兵的有力武器,在车营配备了大量火器,简直是武装到了牙齿;而且不单单是车营,即使是步营、骑营,火器数量比例都超过40%,在当时全世界军队中都是最高的。同一时期欧洲流行的西班牙大方阵,其单一方阵规模相当于明朝的“营”,其配置的火器比仅为22%。日本战国大名基本战术单位为“备”,也是相当于明朝的“营”,其火器比只有20%。
其次更加注重军规军纪的严明。戚继光进一步明确奖罚制度,秉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理念,淘汰平庸的将领,严处违纪官兵,对表现优异者,便有升有赏。从此边军将士深知戚继光军令之严,再也不放等闲视之了。逐渐改变蓟镇将士原来的消极思想和腐败习气,使他们渐渐接受戚继光的积极主动的训练思想。
再次是更加注重思想工作的重要性。U .kansh.co 与戚家军相比,边军来源众多、成分复杂,军心比较乱,这对思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戚继光除了对将士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引入了超自然主义,比如利用佛家的因果轮回来教育士兵遵守纪律,还经常在训练和作战前和将士们歃血为盟,通过共饮血酒、对天发誓来提高军队凝聚力。这种信奉超自然主义的练军方法在今天当然被视为迷信,但在他所处的历史时期,针对蓟镇边军这个特殊群体,却无疑可以增加将士们的信任度,使军队更加团结。可以说他是在非常时代采用非常方法,也体现出戚继光的实用主义精神。而且戚继光爱兵如子,坦诚待下,也大大激励了士气,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最后是更加注重对将领的培养。为了培养合用的将才,戚继光在蓟镇创办了三所武学馆,其教学理念、内容和方式都和现代军官学校极其相似。这些武学馆集中师资,对学员进行严格的训练,并开设义理、韬略和武艺等科目。通过两到三年的学习,使学员在文韬武略上都有较大提高。然后到军队中作战实习,根据实际表现再量才使用。
这些武学馆一直持续到戚继光离开蓟镇,先后培养出数千名将领,为朝廷和九边输送了大量将才。在戚继光的精心培养下,一大批能征善战、智勇双全的将领脱颖而出。如戚继光麾下著名的蓟镇四良将,胡守仁、李超、董一元、张臣,后来都成为独镇一方的大将,还有很多不出名的中低级军官,经过戚继光的培养,成为威震敌军、有勇有谋的良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