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的想法很简单,这三人虽然有罪,但过错不大,免去他们的职务也算对朝廷有了交代。在蓟镇有自己的管束,以他们的能力,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积累功劳官复原职。
谷中虚也认可戚继光的想法,但他不敢直接拍板,建议戚继光找高层领导想想办法。戚继光无奈只好去找张居正,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罪当认,有错当罚,不必遮掩,让他们到蓟镇戴罪立功就好。
张居正并没有太当回事,像这种克扣军饷的案子,他一年不知道要处理多少。他有点担心的是三人到蓟镇后,会不会对戚继光造成不好的影响,进而破坏蓟镇当下的大好形势。
于是在张居正授意下,兵部侍郎谷中虚、福建巡抚何宽将此事压下,没有处理三人,但也没有让他们去蓟镇任职,而是调往浙江另有任用。
戚继光得知后,心底并不赞成如此处理,但张居正毕竟帮了自己很大的忙,他要是再多说什么,难免让人觉得自己得寸进尺,不知好歹。
但很快福建巡按御史杜化中就弹劾戚继光,说他收受三人贿赂,替他们向兵部侍郎谷中虚行贿,故而被从轻判罚,得到继续任用。
这件事来的太快,张居正马上就意识到自己掉入了别人的陷阱,设圈套的人无疑就是高拱。对方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弹劾王如龙三人的目的就是为了牵出戚继光,继而拉自己下水。张居正一时不察,没想到落入了高拱的圈套,关键是这三人确实私德有亏,如今被别人抓住了把柄,并借此诬陷戚继光行贿受贿,不但自己的英名受损,恐怕还要连累谷中虚以及何宽。
戚继光被弹劾后悲愤不已,向朝廷上《陈情书》,首先表明自己的清白,并为三将申辩,希望朝廷念在他们有功于社稷,给他们戴罪立功的机会,言辞恳切,充满悲凉。
但高拱并没有放手,他一心想要借助此案打击戚继光,逼迫张居正向自己靠拢。
此时张居正还无法与高拱抗衡,权衡利弊后,为避免蓟镇练兵半途而废,他亲自找到高拱,将一切的罪责揽到自己身上,只求能够让戚继光脱罪,并无奈的答应助高拱登上首辅之位,这才让高拱放手。
此案史称“边防三将案”,最后以兵部侍郎谷中虚与王如龙等三将被罢免,福建巡抚何宽回籍听候发落收场。而戚继光因张居正力保,只是被严厉批评,他满腔悲愤,无处宣泄,只能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蓟镇训练和作战上。
此案后,高拱在内阁更加不可一世,大学士陈以勤不得已称病归隐,掌都察院大学士赵贞吉被迫致仕,首辅李春芳独力难支,也只能于隆庆五年(1571年)五月乞休归田。高拱终于如愿以偿接掌内阁,从此越发趾高气扬,颐指气使,专擅国柄。这造成了他与大多数朝臣仇隙不合,和张居正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成为他以后被逐的主要原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