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防三将案”后,张居正担心戚继光心中幽怨,行事失措,经常写信对其进行善意的提点与规劝,要他以大事为重,谨慎小心,注意搞好与上下左右的关系。
为了给戚继光一个更宽容的工作环境,张居正尽力协调他与周边文官的关系,多次与巡关御史沟通,希望他们不要找戚继光的麻烦,还给顺天巡抚刘应节和参政凌云翼等人写信,让他们帮助戚继光调适众情,使其能顺利进行工作。
戚继光对张居正的关照心存感激,将他视作亦师亦友的存在,书信言谈中更加谦恭,二人的关系也日益亲密。
高拱虽然行事专横,但励精图治,洗刷颓风,振兴朝政,政绩卓然,的确是治世能臣。他也深知蓟镇能稳如泰山,戚继光不可或缺,所以并没有选择继续打压戚继光,反而在很多方面给予支持。
在高拱、张居正和谭纶的全力支持下,戚继光只需要专心于军事而不必参与政治。凡是应当安排的事,都已经由总督和内阁大学士安排妥当,如果连他们都无法安排,那戚继光也不必再多费唇舌。
在如此良好的工作环境下,戚继光顺利完成了长城和敌台的修建,蓟镇防御已今非昔比,固若金汤。边兵的训练也走上正轨,士卒的战斗力与日俱增。
为了进一步提高蓟镇边兵的战斗力,戚继光不断申请南兵北调,到隆庆四年入蓟作战的戚家军兵力已达万余。虽然提高了边兵的素质,但客观上也造成了蓟镇军内部南北兵混杂,矛盾丛生的情况。
一来南兵本就是在由戚继光一手操练出来的,因此戚继光对南兵可以指挥自如,管理如意,而北兵则无法适应这样严格的要求。造成南兵普遍瞧不起北兵,而北兵又觉得南兵骄横,彼此都看不顺眼。
二来由于这种战斗力的差距,导致车骑步混编部队的核心,车营主要力量来自于南兵,也就是说技术兵种都被南兵占据,而北兵只能做一些“苦差事”,这也引起了北兵的不满。
而南北两地的将领非但不去劝阻,反而有个别人做一些火上加油的举动,这更加剧了双方之间的矛盾。戚继光深知要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就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将为兵之首,要解决南北兵之间的矛盾,首先就要解决南北将领之间的矛盾。
隆庆四年(1570年)六月,戚继光召集麾下所有不当值的将领,前往蓟镇最大的河流--州河视察水上防务,他把所有人集中在一条大船上,等船起航后,他环顾众人问道:“诸位知道我们现在哪里吗?”众将士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回答,有性子直率的答道:“回禀将军,我们乘船在州河上。”戚继光指着外面齐心协力操船的士卒道:“对啊,我们在州河的大船上,全船之人只有同心协力,掌舵的掌舵,掌桨的掌桨,撑帆的撑帆,才能将此船撑过州河,等船到对岸,大家才能去往自己的目的地。可如今我们还身在船上,如果人心不齐,力不往一处使,一旦遇到风大浪急,随时倾覆,大家都只能一起被淹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