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大家都若有所思,戚继光趁热打铁道:“蓟镇就是我们托付身家性命的大船,如果大家四分五裂,勾心斗角,一旦鞑靼铁骑来袭,此船必将倾覆,覆巢之下无完卵,到时候不分南北,无论恩仇,都只能一起赴死。”
众将领闻言明悟了戚继光的良苦用心,都羞愧不已,纷纷向他表示今后一定抛弃地域之见,精诚团结。
后来戚继光还详细切实地分析了南北兵的长短利弊,找出南北兵互相帮助、互相融合的方法,采取很多措施解决这些矛盾。从此之后南北将领和士卒之间的团结,有了明显的好转,蓟镇边兵战力获得了明显的提升。
隆庆四年(1570年)十月,戚继光到任蓟镇后的第二个重大考验来临了。俺答召集鞑靼各部商议南下蓟镇犯边,出动铁骑数万,号称十万大军,一时间蓟镇风云变幻,战事一触即发。
戚继光却镇定自若,他迅速安排好长城沿线的防御,并调集各车步骑混编营到指定区域驻守,.ukanshu随时听候调遣,并知会临近两镇总兵,做好共同防御的准备。万事俱备,戚继光期待着给俺答一个狠狠的教训。
可就在此时,俺答获悉了明军的防御部署,他预感到自己可能占不到便宜,就放弃了南下的企图,下令掉头北撤。这一出人意外的事件,完全是由于戚继光应对得当,部署有方造成的。然而邻近的两镇却争相把功劳据为已有,为此还在朝堂上发生激烈争执。
只有戚继光不争不抢,在奏折中把功劳都归于其他二镇,风格高下立见。连隆庆帝都坦言:“戚继光不欲争功,颇有郭汾阳之风。”
此次鞑靼北撤,还意外促成了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隆庆和议”。俺答在南侵失败后,意识到随着戚继光、谭纶、王崇古等名将的调任,大明北部防御已经今非昔比,自己再想像以前一样南下劫掠已很难实现,他开始考虑与大明封贡议和。
隆庆四年(1570年)年十二月,从俺答之孙把汉那吉投降明朝开始,鞑靼开始与明朝商谈“封贡”,到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大明朝廷对鞑靼俺答汗封以王号“顺义王”,并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中国资源,史称“隆庆和议”。
“隆庆和议”后,鞑靼俺答部逐渐放弃南侵,大明北部防御的压力大减,戚继光也失去了在战场上和俺答一较高下的机会。他内心是充满遗憾的,但同时又是非常欣慰的,一将成名万古枯,戚继光并不愿意用将士的生命和百姓的安危来换取自己的功劳。
↑返回顶部↑